中国海口政务门户网站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欢迎来到海口社科网!

获奖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评奖 > 获奖成果

《林希逸<三子口义>及其文艺思想研究》成果简介

作者:海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章来源:海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点击数:更新时间:2024-04-26 17:12

一、主要内容

南宋林希逸(1193—1271)是艾轩学派的最后一位传人,他的《庄子鬳斋口义》《老子鬳斋口义》《列子鬳斋口义》(合称《三子口义》)是以南宋时白话语体通俗地注解《庄子》《老子》《列子》的著作,开创了以义理、文章两方面注解《老子》《庄子》《列子》的典范,体现出其开放的三教融合思想,在理学家中显得尤为独特。本书以《三子口义》为中心,探究了林希逸三教融合的思维方式与阐释策略,分析其以三家资源注解《三子》的具体阐释过程及其得失。林希逸文艺思想与其思想世界中对理学之“道”的接受方式有密切关系。林希逸对“道”不是信仰性接受,而偏重知识性接受,没有汲汲于践行因此文学不必仅视为“载道”之媒介,“作文害道”的心理压力在林希逸身上几乎没有,他可以相当自由地探讨文学,对文学自律给予充分尊重。这正是探究其何以能正视文学自性的关键。

林希逸对艾轩学派有承有变,他继承艾轩学派心学思想与重文传统,但对二者均有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三教融合。在融通三教的基础上,由于对理学与佛学偏重知识性的接受,他的心学思想借鉴禅宗思想,有浓郁的禅宗旨趣;由于“道”在林希逸精神世界中的神圣性下降,他充分尊重文学活动的自身规律,肯定文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本文用“性情”一词表示),又由于他对佛学的知识性而非信仰性接受,佛学对他来讲不是终极解脱之道,而是一种思想资源,故他能自觉借用佛教思维与佛学术语思考文学,形成“道——文”与“性情——文”两大文论话语系统。

同时,本书还考察了林希逸评点《三子》的文章学思想,分析其对艾轩学派重文观念的继承与新变。本书还结合林希逸诗文集及其他各类散见文字,探讨其文艺思想中两种系统的生成机制、丰富内容及其诗学实践,揭示出林希逸三教融合思想、文艺思想与文学实践的深层动态联系。

二、创新程度

1.在研究对象上,本文首次将林希逸《三子口义》集中研究,改变现有成果中大量关注林希逸《庄子口义》的不平衡态。

2.本文首次全面深入地探讨林希逸的三教融合思想与理学思想。此前的成果只有1篇硕士论文研究林希逸的三教融合思想,但忽略了《庄子口义》,研究也尚待深入。对于林希逸的理学思想,目前只有2篇论文涉及,本文则设专节深入探讨,并对现有成果作出推进。

3.本文首次全面分析并总结林希逸注解《三子》形成的文章学理论。此前的研究没能总结归纳林希逸点评,本文则通过全面深入地细读《三子口义》,提炼出林希逸文章学理论,并就所运用的术语作细致的解读,将之与南宋科举时文写作大兴文章学著作风行的时代语境联系起来

4.本文首次运用文化诗学的研究法,将林希逸三教融合思想、理学思想及其文艺思想打通研究并挖掘其内在的深度联系。现有的研究成果基本是静态的、罗列式的,本文运用文化诗学研究法,从发生学角度探究林希逸文艺思想的产生机制,将林希逸的文艺思想研究推向动态化、立体化

三、学术价值

1.本文以南宋理学家林希逸为个案,深入探究其三教融合及理学思想,进而分析其文艺思想,揭示南宋以后理学家“流而为文”的总体趋向。

2.本文将林希逸三教融合与理学思想作为其文艺思想的重要前提,对其文艺思想中的某些较难理解的矛盾处,从三教融合与理学思想的角度予以合理的阐释。

3.本文总结了理学家林希逸点评《三子》的文章学思想,解读其专有术语,与南宋文章学著作盛行形成呼应态势。

4.本文是文化诗学研究法在古代文论领域的一个较为成功的尝试。我们不采取静态的、罗列式的分析林希逸,而是从发生学角度来观照,试图阐释其何以产生如此的文论观念。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郑天熙

(该成果获得海口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

来源:海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辑:海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返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