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口政务门户网站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欢迎来到海口社科网!

社科普及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普及

礼仪课堂: 习“礼”,孩子受益一生

作者:海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章来源:海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点击数:更新时间:2023-07-07 14:45

《三字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从小“习礼仪”,按礼仪规范去做,进一步提升交际水平和精神境界,将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孩子礼仪的养成,也是经年累月培育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礼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慢慢被孩子熟练掌握的,并最终成为浑然天成的好习惯而受益一生。

俄国作家赫尔芩也说过:“生活里最需要的是礼仪,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可以说,礼仪是未成年人步入文明社会的“通行证”,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提升一代人的文明素养,关键要从娃娃抓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的行为习惯从点滴小事开始向好的方面成长。

礼仪故事

中国的父母,尤其是一些名人,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文明礼仪教育。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在日常生活中,丰子恺经常教育孩子要懂礼仪,要求孩子们对人有礼貌,他认为: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节和仪式。

家里要是来了客人,丰子恺就对孩子:“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送茶、添饭、送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端茶、送饭,就好像是皇上给臣子赏赐,或是像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还说:“要是客人送你们什么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

有一次,丰子恺在-家菜馆宴请朋友,几个孩子也去作陪。孩子们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当孩子们吃完饭,就有人嘟囔着想先回家。丰子恺听到了,并未大声制止,只是悄悄地说不能急着回家。事后,丰子恺说:“我们家请客,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几个小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这很不好。”

丰子恺的一言一行都饱含着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个个懂规矩、讲礼貌,表现出了良好的修养。

礼仪教育看家庭,重养成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礼仪教育,基础在家庭,关键也在家庭。

成长过程中,亲子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里之间存在诸多的礼仪要求。在共同生活中,家长要将一些礼仪要求融人日常教育中,使他们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关爱长辈,给家庭生活带来和谐、幸福和欢乐。

父母、亲友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大都是潜移默化的。大人们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效仿的好榜样。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注意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扮演好孩子人生路的引路人角色。特别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不要对孩子撒谎;孩子在场时,不要为琐事吵得不可开交;夫妻之间互相谦让,互相体谅:孩子有疑问,家长要做出答复;不过多批评孩子,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对孩子就是要紧抓日常的行为细节,看平时,重养成。在举止方面,家长要善于发现问题,懂得合理引导。只要家长不说违背社会生活准则和社会公德的话,不做违背社会生活准则和社会公德的事,孩子自然而然会以此为榜样,掌握礼貌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的交往方式,做一个有修养、懂礼仪的人。

平时,家长要带着孩子参与社会交往,引导他们学习问候、答谢他人的礼貌用语,学会如何恰当地赞扬他人。

孩子们在长辈的影响下,会逐渐养成必要的礼仪习惯,并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在成长的道路上进一步地充实、发展、完善自己。孩子懂得文明礼仪,言行得当,就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得到他人的认可,从而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要善于与人和谐相处

日常生活中,不少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令家长们很是尴尬与烦恼。其实,家长平时对孩子礼仪教育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正如一位美国教育专家所言:“我们从小对孩子的礼仪品格教育就像在戈壁滩上捡石头,20 年之后我们后悔捡少了因为我们发现这些当年看似普通的石头却变成了孩子一生中最具有价值的钻不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有礼貌的子往往更受欢迎而拥有的交往天地。

每逢长假,萧萧妈妈总喜欢和自己的几个好友聚一聚。大家的孩子年龄相仿,都在5至10岁之间,在一起正好成为玩伴,但每次都出现这种状况:一开始还能凑在一块玩,不一会儿就因口舌或玩具之争闹得不可开交,然后就各自拿着妈妈的手机等电子产品自娱自乐,互不理睬了。

孩子不善于与人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既有个性使然,也有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有些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稍不顺心便产生逆反心理,以争吵哭闹甚至大打出手发泄负面情绪。谦让宽容是社交礼仪的核心,要善于及时沟通交流,协调解决出现的冲突和矛盾。不论错误在谁,大人都要引导孩子想想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给别人带来了麻烦和不便,应该得宽容与谦让。外,在社交场合中要积极引导孩子使用敬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和赞美语。更关键的是,平时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成为善谈的人。最后,交际中最忌讳“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相隔千山万水,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餐桌上孩子吃相要文雅

有客人登门来访时,家长以热情的态度招待客人,进而以丰富的餐食款待客人,这是我们经常碰到的场面。由于这样的场合在家庭中,都是一些常来往的亲朋好友,所以大家都比较随性,家长对孩子们疏于管束,因此常常发生一些令人尴尬的事情。春节期间,黄伯家好热闹!一大家子设家宴宴请来自香港的表弟一家三口。小外甥豪仔10岁了,和黄伯的几个孙子孙女年龄相仿,不一会就打成一片。“开饭啦!”随着一声招呼,黄伯的孙辈们一拥而上,抢着入座。面对一大桌鸡、鸭、鱼肉丰盛的菜肴,黄伯的孙辈们或用手抓或用筷子夹,争抢着,狼吞虎咽,大快朵颐。而豪仔却站在一旁,招呼长辈吃饭,等长辈们人座后他才坐下,长辈动筷了他才动筷,在饭局上吃相文雅,文质彬彬,与黄伯的孙辈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餐桌是最能体现一个人家教修养的地方,大家都会为豪仔的良好家教点赞。相反,黄伯的孙辈们的失礼则让其形象大打折扣,他们很有必要补上餐桌礼仪这一课: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要学会克制私欲,学会礼让长辈与客人;注意餐桌的礼仪细节,如正确握筷,不可翘出中指,夹取自己面前的菜,不可翻来覆去地挑拣;给客人让菜不夹菜;吃饭时闭嘴细嚼慢咽,吃完饭后离席要礼貌说明;等等。

子不教,父之过

亲朋好友互相拜访的时候,对年轻的家长来说,也是对孩子进行各种礼仪教育的好时机,让孩子年龄长一岁,知礼多一点。年轻的家长要从待(做)客之礼、言谈之礼等方面,在各种社交场合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礼仪规范教育,助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春节期间,王先生7岁的儿子小峰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门铃响了,是王先生的表叔一家来拜年。王先生高高兴兴地接待亲戚,并让儿子让出位置,给叔公叔婆们坐。可小峰正看得入迷,坐在沙发上没好气地嘟囔:“你们不会到里屋说话去吗?”王先生尴尬地笑着,用眼瞪瞪儿子,意在让其尽快离开。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竟大声嚷道:“你瞪什么眼?我看我的电视,又不影响你们!”表婶为转移话题,按习俗及时掏出一个红包给小峰。小峰接过来当面拆开:“才一百块啊!”话一出场面尴尬极了!寒暄一会之后,客人匆匆离去,而王先生则在尴尬地送完客之后,陷人恼羞之中。

小峰的行为数次严重失礼。子不教,父之过。这估计是家长平时疏于礼仪教育的结果。节日期间,在家所待客人一般是比较熟悉的亲戚朋友,感情上比较亲近,场合也轻松随意,人们很容易忽略礼仪规矩,但这正是引导孩子学会接待礼仪,成为敬爱亲人、态度谦和、优雅的小主人的最佳时机,让孩子学习服务他人,在付出中体验“予比获得更快乐”导孩子学会接客人:接到来访电话后及时告知孩子,让孩子参与做好迎客准备。学习见面礼仪,如在门口或小区院落等候?人,热情问候:“新年好!欢迎欢迎请!导孩子安顿客人:见面后,教孩子引领客人进屋,主动拿点心、捧茶招待客人;多聊聊关于孩子的愉快话题,尽量让孩子参与交流,做到宾主相谈甚欢。再次,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礼物:春节期间,孩子们最喜欢的礼物莫过于红包了,家长应教育孩子明白客人的礼物不分贵贱。红包无论多少,都是长辈的一番心意。客人赠送礼物时孩子应该谦让,接收时要表示谢意,尽量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打开有包装的礼物。即便被建议打开,当看到不是自己心仪的礼物时也不宜表露不满,更不能像小峰那样嫌弃礼物。最后,客人告辞时应致欢送语,如“下来”等,同人出家门进电梯或下楼,等客人离开后再返回,切不可在客人刚出门时便关门谢客。

从小注意自我形象塑造细节

2013年大热的湖南卫视的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嘴甜又懂礼貌的萌娃王诗龄有着高涨的人气。她能主动结交陌生的小朋友,交际中颇有“自来熟”的新和力,得到帮助会说“谢谢”,做错事也会主动道歉等,小小年纪,待人接物却已经很有“大人样”,传递着可贵的文明礼让的正能量。

小圆是一名礼仪教师,带着一对儿(6岁)女(4岁)到朋友家做客。两个萌娃的亮相真是让人眼睛一亮:小帅哥剪寸头,散发着淡淡发香,小格子西服配上铮亮皮鞋,好精神哦!小姑娘更是清新脱俗,乌黑的披肩长发系着精致蝴蝶结,齐眉刘海,显得眉清目秀;淡蓝色的公主裙搭配白色小皮靴,好可人哦!两个孩子举止优雅、自然大方,其良好的教养获得大家一致的赞誉。

培养有礼貌懂礼仪的孩子,并非一日之功,应从自我形象塑造细节开始。人靠衣装马靠鞍。《弟子规》有言:“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仪容整洁,穿戴得体.注重个人形象,既是自尊也是敬人之举。服饰能够给孩子极强的心理暗示,从而规约孩子的行为,绅士的装扮必使自身展现绅士的举止。穿衣打扮内涵丰富,外出游玩可着休闲装,上门拜年是到较为正式的场合,应该着正装。小圆遵守了这些原则,注意到了日常生活中穿衣打扮的细节,对其儿子和女儿潜移默化,值得大家学习。

中小学生仪表应“自然美”

仪表仪容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无关乎长相美和丑,而与修养和气质密切相关。作为中小学生应该保持天生的自然美和质朴美,仪表仪容要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着装要整洁、朴素、大方,符合学生的身份。

学生一般穿校服,它既是学生的标志,也体现着一个学生甚至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身着校服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引人注目,因此校服要常洗、常换,无污损。身着校服时,衣领要平整,不卷袖,拉链拉好。同时,严禁穿高跟鞋、拖鞋、短裤、背心上学。

女学生宜以梳辫子、理短发为主,一般不提倡披肩长发,特别是不要烫发或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挂件,以免显得过于成人化。

男生不提倡留长发和蓄小胡子,要勤洗头,严禁留怪异发型。

如今,有一些学生喜欢标新立异,穿着另类衣服,甚至烫染怪异的发型,戴耳环、项链,在学校里“招摇过市”。这种着装打扮其实与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称。

课堂上也须“行礼如仪”

孩子的社交场合除了家里,更多是学校。校园里也应该重视孩子的礼仪修养。培育懂礼知礼的孩子,对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商有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早上进人学校,看到老师,要行礼、问好。在学校门口,孩子看到值班检查的老师要鞠躬问好,先立定站稳,眼睛注视老师,面带微笑,上身前倾大约15度,然后一边鞠躬,一边向老师问候:“老师,早上好!”

进人教室后,子课表并做好早读的准备。早读时,要求坐姿端正,专心读书。

听课时,要做到专心致志,不可交头接耳。课堂发言要举手,经过老师允许后起立发言。回答结束后,要经过老师同意才可以坐下。

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不得已在老师上课后才进人教室,要举止文明、礼貌周到。听课的姿势既是对老师的尊重,又是孩子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所以,孩子上身要端正,两臂自然平放在课桌上,上身要和课桌保持10厘米的距离,不能仰靠在课桌上,双脚要平放在地上,不要乱摇乱动。

别忘了遇师问好

尊重老师是学生的基本素养。

在进出门口、上下楼梯时和老师相遇,通常应由学生先向教师打招呼,道声“老师早”或“老师好”,请老师先行,不能见到老师就急急躲开。

在校园的路上遇见老师要主动停下,微微鞠躬问好。在车上、船上、码头遇见老师,即使人多拥挤,学生也应让老师先上下车、船、码头。

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或宿舍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碰上老师在办事或与别人交谈时,要耐心等候,等老师忙完后再找老师。

在办公室谈话时,声音要小,以免影响其他老师办公或休息。与老师谈话时,无论站着还是坐着,学生都要姿势端正,不可以东张西望,不可以抓头挠耳,更不能抖脚。请教问题后,应该向老师微微鞠躬道谢。

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同学间不要起外号

在学校,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同学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也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所以,同学之间要互助互爱,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与同学交往,要使用礼貌用语。互相问候时要说“你早”“你好”,也可点头、招手。相互尊重,以礼相待。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称呼同学,更不能给同学取绰号,或叫同学的绰号。

与同学说话态度要诚恳、谦虚,语调要平和。听同学说话要专心,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说话要注意分寸和场合,开玩笑要讲究尺度,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不说使别人感到伤心或羞愧的话。当和同学发生矛盾时,要从自身找过错,要真诚向同学赔礼道歉。

讲究信用,答应同学的事要尽力办到。

对于同学的不幸的遭遇、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能嘲笑、冷笑,而要给予热情的帮助。

宿舍生活,要给别人空间

宿舍是住校学生共同的家,是反映学生精神文明和礼仪修养的一个窗口。学生在这里的生活状态,直接影响同学之间的友情以及学习,所以要格外重视礼仪。

一要保持清洁。按时起床,及时整理房间,清扫宿舍。寝室布置要规范、整洁,符合学生特点。床上用品要保持干净、整洁。衣服、水杯、饭盒、热水瓶等,要统一整齐地放在规定的地方。换下的脏衣服、脏鞋、脏袜等必须及时洗干净,以免时间长了滋长细菌。自觉早晚刷牙、洗脸、梳头,适当地活动身体。

二要相互友爱。寝室成员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三要自己的活动不干扰别人。到他人宿舍,应先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讲话声要小,逗留时间要短。不要随便留人住宿,更不要留不明底细的人住宿。

四不要干预别人私事。如果过分热心于别人的私事,也可能会导致侵犯他人的个人权利。不要翻看他人的日记,当然也不可以私拆、私藏别人的信。不要打探同学的隐私。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某种情况或家中的某件事,不愿告诉别人,也不愿细谈,那其他同学不应去打听。

来源:海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辑:海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返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